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助力涉外法治发展 曹银珠博士应邀参加2025全球法律与战略国际法讲习班

2025-09-12 23:31 

2025年92日至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5全球法律与战略国际法讲习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bevictor伟德官网曹银珠博士应邀于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交流访学,此次活动特邀请4位联合国国际法院现任官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国际法专家担任师资,共有50名学员,来自于32个机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等国家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以及知名律师事务所。

该讲习班在实践上集中于国际法院,理论上探索全球南方与自主知识体系,以讲座、研讨会、分组讨论、晚间研习营等的形式展开。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交流研讨了“危机世界中的国际法普遍性”,以及“气候正义:体系与策略之间”等主题。

曹银珠博士就主题进行了相关提问研讨。关于国际法普遍性的争议,多位学者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国际法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在危机世界中,需从本体论基础探讨国际法普遍性。对普遍性的定义,回顾国际法历史,地理普遍性存在双重标准,如欧洲列强对不同行为有不同定义。国际法应由所有国家制定,但早期国际法制定存在不平等,如今仍存在方法是否普遍的疑问。普遍性的现状而言,即使有诸如《日内瓦公约》等普遍性国际法,也不意味着达成普遍共识,普遍性是持续斗争与协商的过程。当前,实证法背离自然法传统,世界物质化,精神层面衰退,人类面临虚无主义、道德感下降等问题。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从安全等多视角看待,共同体应成为国际法的基础。国际组织应对危机方式是,联合国通过创造性法律手段,如设立维和行动、成立赔偿委员会等。区域组织兴起,或为应对危机新方式。对于“气候正义:体系与策略之间”的主题,法院认为气候变化条约未明确排除习惯国际法中关于国家责任的适用,但对特别法原则应用标准较严,各国对国家责任尤其是赔偿问题未达成共识。法院在咨询意见中对国家责任阐述较笼统,未明确特定国家责任,在多国家责任情形及责任形式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国际法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可明确贡献、成本分担,设置奖惩机制,采用不同约束力文书,促进各国参与。全球经验表明基于市场的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式,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如引入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等,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国际法院关于气候变化的咨询意见对全球碳市场有直接影响,对此各国需尽力减排,碳市场作用凸显,同时该意见对碳交易规则制定也有间接影响。



通过这次讲习班,曹银珠博士对国际法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国际法体系中关于国际法院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包括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判决执行机制、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分支的关系等。在实践层面,真切感受到国际法院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也认识到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挑战,如部分国家对国际法院判决的执行态度、国际政治因素对司法裁判的潜在影响等。她表示:“此次参加‘2025全球法律与战略国际法讲习班’,是我学术生涯中一次极为宝贵的经历。它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让我结识了众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优秀学者和法律从业者,拓展了人脉资源和学术交流圈。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把这次所学所悟运用其中,为推动涉外法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