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湘大法学:梦开始的地方 | 院友徐阳光教授在bevictor伟德官网,伟德国际1946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5-09-15 09:05 

(徐阳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1997级法学本科1班学生)



湘大法学:梦开始的地方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徐阳光,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1997-2001年我在湘大完成了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今天很荣幸受邀以院友身份返校参加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今天只代表我个人发言,因为我并未获得院友们的授权,至于能否取得院友们的事后追认,应该取决于我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和效果。

常言道,一个人一生最值得怀念的,一是故乡,二是母校;一个人最需要感恩的,一是母亲,二是母校。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一直据此身体力行。

今天,我的母校——bevictor伟德官网,成为了你们的学校。恭喜你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做出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你们选择了湘大,选择了湘大bevictor伟德官网,认识到在中国除了清华、北大、人大之外,还有第四所学校——bevictor伟德官网,并且选择湘大法科作为你追逐梦想的起点。从今天开始,你们和我一样,都是一名自豪的湘大法律人;从今天开始,湘大bevictor伟德官网,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批判吐槽甚至是指责,但绝不容他人置喙的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从今天开始,大家在这里逐梦启航。因此,我今天的发言主题就是:“湘大法学:梦开始的地方”。

遥想28年前的今天,我也是一名英气逼人、意气风发的大一新生。彼时,也是我们现在的校长廖永安老师毕业留校,投身法学事业,逐梦扬帆的起点。廖老师留校之初就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我有幸成为他带的第一届学生。更为巧合的是,2001年我从湘大本科毕业考入了人大法学院攻读经济法硕士学位,廖老师也是在当年考上了人大法学院攻读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我们住在隔壁宿舍楼,我始终在廖老师的管控之下。可以说,廖老师整整做了我7年班主任。这是我和廖老师之间的独特缘分,让我受益无穷。

28年前的今天,我哥哥和我各背一个编织袋,辗转多次之后坐6路公交车到达了校门口,在三道拱门驻足停留,高耸入云的校门好高好高。昨日返校,我又重走了三道拱门,真是“一入三拱门,终身湘大人”。回忆起当年求学的场景,再看看现在广阔优美的校园,我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我已经是一名整整28年的湘大法律人,从当初只是想做法官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今日一名人大法学院的教授,湘大、湘大法学,成为了我人生中永不褪色也不敢失色的美好记忆。

想当初,我在19979月的开学典礼上,听出了黄杨波老书记的口音,不是平江就是浏阳;领略过单飞跃院长希望他讲多久就能讲多久的演讲才能;清晰记得胡旭晟老师送给我们的“八字真经”——“法言法语,得意忘言”。我也借此机会把“八字真经”转赠给2025级新生。我的专业课学习大多都是在老法学楼和北山阶梯教室,胡旭晟老师端着玻璃茶杯、坐在转椅上为我们讲授西方法律思想史,娓娓道来,挥洒自如,偶尔还会毫无预感地点名要求回答问题;杨翔老师给我们上了法理、国际私法两门课程,北大法学毕业的才子,才华横溢又温文尔雅;胡肖华老师一身风衣潇洒步入课堂讲授宪法的场景历历在目;廖永安老师永远激情澎湃但又闲庭信步地讲授民事诉讼法;陈乃新老师在经济法课堂上为我们传授他的导师杨紫烜教授的国家协调论思想,当然还有他毕生钻研的经济法增量利益说和剩余价值论;李交发老师、张全民老师给我们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告诉我们制、治之区别,礼与法之区分以及何谓“亲亲相隐”;夏新华洪永红老师在外国法制史课堂上布置我们翻译非洲法的英文论文(原来那个时候我就开始了以非洲法为主题的涉外法治研究);彭熙海老师给我们讲授民法,张立平老师给我们讲授律师法;游永斌老师给我们讲商法、票据法,普通话不标准但非常有韵味;还有讲授刑法的杨凯老师,讲授行政法的林广华老师,讲授国际公法的刘健老师,讲授婚姻法的谭桂珍老师,没多久他们就被别的高校挖走了;还有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的著名刑事诉讼法学者宋世杰教授、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同时也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何文燕教授,他们是我永远致敬的恩师。当然也有刚刚留校就站上讲台自认把我们当“实验品”(但实际上授课效果都特别好)的王霞老师、肖伟志老师、何志辉老师,与我们情同兄弟姐妹。若干年后,在澳门任教的何志辉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推文回忆此事,文章题目是“阳光那些‘破事’(有图有真相)”。

我之所以花时间在此回忆上课的场景,既是我内心十分感激老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受益至今,同时又是希望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记住,28年前的湘大法科,就已经开设了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等课程,在商法之外还开设了票据法。不仅如此,刑事侦查学的课程,刘国华老师带着我们模拟拍摄犯罪现场,给每组一个相机加一卷胶卷,拍完之后带我们在暗房冲洗照片;还有李广一老师每次开课前用5-10分钟讲一周内的国际大事件,在那个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代真的是太重要了;还有杜雄柏老师的法律逻辑学。即便时至今日,全国各地600多所法学院,又有多少能做到这么周全的课程安排?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大部分老师们要么住在北斗村,要么住在南阳村,反正几乎就是与我们同住校园、朝夕相处、随时可见,也正因为如此,所有我当时读书认识的老师,包括胡平仁老师、吴勇老师、尹华容老师、胡梦云老师……在我毕业之后都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我要借此机会对我的母校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表达真挚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

湘大的四年法学学习,我们热爱读书,喜欢上课,但绝不是读死书或死读书,我们当时的校园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我们有过军训时的累并快乐着,我的宿舍(北山8502)和外国语学院的的女生宿舍结成联谊宿舍,组织过聚会,一起去北门外面的舞厅学过交谊舞,到游戏厅打过“红色警戒”,在录像厅通宵看过还珠格格;我有幸跟随肖洪泳何志辉师兄一起创办了学生刊物《湘江法苑》,采访过北大杨紫烜教授、人大刘文华教授、西政李昌麒教授、邱兴隆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范忠信教授,每次采访前都要到图书馆努力地找到他们发表的文章事先阅读以形成采访提纲;我跟随刘国华老师去过安化进行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活动;做过991班的养成教育辅导员,现在咱们学部的邹琳教授就是当时班上的一员;做过学生会办公室干事,跟随96凌翔师兄一起参与学生会工作,感谢黄德华书记、李新明副书记特意安排我在北山宿舍8406值守电话机,给我提供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的机会,后来成功竞选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担任了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并负责《湘江法苑》杂志社的工作;参加过1998年的校庆合唱团,接受过湖南歌舞剧院专业声乐老师的指导;在幽静的勤人(情人)坡散过步,在空旷的露天电影院看过电影,乌江鱼、麻辣烫、臭豆腐是当时我最爱的校园美食;跟随班集体去过韶山、乌石、长沙世界之窗,学会了打“升级”和“炒地皮”,见证了室友、同学的第一次的恋情……

回忆总是无穷无尽,又难免挂一漏万,请多包涵。总之,湘大这片热土承载了我的青葱岁月,挥之不去。今天回到这个让我时时挂怀于心、熟悉又崭新的校园,望着台下师弟师妹眼中跳动的青春星火,忽然想起屈原笔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句子——湘大于我,从不是一段过往,而是永远滋养精神的沃土。28年来,不论是求学还是治学,我始终牢记母校老师的教导,行囊里始终装着母校赠予我的三件礼物:一是锚定方向的“法治信仰”,这是刻在法律人骨子里的“心正”;二是对抗迷茫的“独立思辨”,这是在信息洪流里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三是支撑一生的“人文情怀”,这是“养浩然正气,铸法治精魂”的精神体现,也是“韶峰高,湘水长”滋润出的牵挂。

现在,湘大法科的接力棒传到了在座848名新生手中,你们将在此开启丰富多姿、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我想以一个学长、过来人的身份,跟师弟师妹们聊聊天,特别是,希望大家确立三个敬畏之心:

一是敬畏“读书”。当你背上行囊出发上学的时候,身边的亲朋好友是不是这样问你“是读书去吗?”我小时候遇到的场景就是这样的,从来不说“是上学去吗?”,因为在长辈心中,上学就是读书,读书是学生的天职。现在这个物质文明无比丰富、信息资源无比泛滥的时代,读书显得尤为宝贵。这既是一个好读书的时代,又是一个容易被各种功利目标诱惑到不想读书的时代;这既是一个有机会读好书的时代,又是一个容易陷入支离破碎的短视频和不知真假的推文而不知何为好书的时代。我清晰记得,在大二的时候,我们班上爱读书的同学借到了胡旭晟老师的博登海默的法理学名著,每个人只能有一周阅读时间,我们就抓紧阅读拼命做笔记然后不断传阅。在我本科毕业即将离开湘大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读书之际,单飞跃老院长给我的谆谆教导:“每上一门课,就要读一本经典的教科书,同时在任课老师的推荐下读一本相关主题的经典名著”。如此算下来,大家上完法学核心课程,至少就阅读了30+本书,今后在人大法学院考研面试现场遇到我们经常性的提问“请列举三本以上的经典名著书名和作者”,就不会无言以对了。本科新生,一定不要有偏科,用你那对法学专业知识无比渴望的热忱,上好每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考研升学的时候再选择专业;硕士、博士新生,一定不要有部门法藩篱之约束,即便你考上了廖校长所在的民事诉讼法专业,即便你拜入了廖校长门下,也不要以为自己就是民诉法专家了。法律知识博大精深,而且各个部门法之间都是相融相通,因此,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再加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以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钻研精神,才是我们在法学道路上茁壮成长的正道。

二是敬畏“学术”。学术乃公器,从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和地盘。学术不分层次和阶段,即便是本科新生,从你在法学课堂上学习、讨论和写小作业开始,你就已经在学术的道路上开始摸爬滚打了。学术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你说的案例,你引用的数据,你举出的他人见解,一定要有来源和出处,贾宝玉那种“张口就是经典、结果全是杜撰”的才能是万万不能有的。AI时代对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DeepseekChatGPT成为了很多人做学术的工具,但一定要注意,学术不能是AI写作,必须是你自己的思考,AI杜撰观点和文献出处的情形比比皆是,请务必小心。学术是一件需要交流探讨的事情,闭门造车不应该成为正确的选项。你有新的想法、好的观点,需要敢于拿出来和室友、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与同仁交流,我们常说的砥砺思想,大家明白其本真含义吗?“砥”指细腻的磨刀石,“砺”指粗糙的磨刀石,“砥砺”就是磨练的意思,交流探讨就是一种砥砺,没有交流探讨何来“砥砺前行”?学术是一件需要耐心打磨的事情,好的著作需要重复阅读,好的文章需要反复雕琢。请记住我常说的一句话:一篇优秀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学术的道路上,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盲目跟风和追热点,而是应该按照自己的专业基础、学术目标和学术规划,脚踏祖国大地,仰望璀璨星空,一步一个脚印坚定的走下去,而不为一时的风向和热点所惑动,一定要有在信息洪流里不随波逐流的定力。

三是敬畏“情怀”。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全面学习和打基础的过程。从今日开始,你们都开启了专业的学习进程,终有一日,法律成为你的一技之长,可以用作养家糊口,也可以报效祖国;总有法律人成为擅长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分子,但我更希望大家成为践行法治信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湘大法律人。正义与邪恶,天使与魔鬼,只在一念之间,“情怀”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我们的院训“养浩然正气,铸法治精魂”告诉我们,湘大法律人既要有工具理性,更要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不是高深莫测的概念,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人文情怀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善良悲悯之心。当然,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根本问题上来讨论。我在人大法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上讲到,人大法学院所在的楼命名为“明德楼”,出自《礼记·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篇古文讲到了“修齐治平”道理,更讲到了“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的追求。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的过程,在我看来,实则就是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的过程。化性起伪者,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也。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育哲学思想。惟有格物致知,方可化性起伪;惟有化性起伪,方可止于至善,方可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做到最好的融合。人生就是一场修炼,化性起伪是修炼的外在表现,止于至善是修炼的内在追求。人大法学院的老院长韩大元教授任期内几次开学和毕业典礼的致辞主题就是,“做一个内心纯净的法律人”“做一名有爱心的法律人”“做一名真实而充满想象力的法律人。”我深表认同,并真心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做一个善良的法律人。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让我们学会珍惜每一次缘分,学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学会在感恩中奋力前行。这个世界有时很残酷,甚至是不可理喻,总有人不择手段地藐视法律的权威,不知廉耻地挑战道德的底线,也挑战着我们法律人的心理底线。但无论是今天的你作为事件的围观者,还是明天的你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又或是司法的裁判者,我都希望你们能记住:社会再险恶,法律也必须保持其应有之正义逻辑。他人之罪与恶,不是我们可以违法犯罪的借口,也不应成为以暴制暴之正当性基础。请别让他人的恶,影响我们的善。因为,法乃公正善良之艺术。

各位师弟师妹,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湘大法律人;今天,湘大bevictor伟德官网,就是你们追逐法律梦想的起点。这里有优美的环境,优质的设施,更有专业精通、师德垂范又深深地爱着你的老师们。从今天开始,你们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湘大法科院友的师弟师妹。在你未来三年或者四年的在校学习期间,院友们会不时回来看望大家;当你毕业就业时,全国各地都有优秀的师兄师姐在等着迎接你们,为你们提供支持。如果你毕业想来人大法学院深造,无论是读硕士,读博士,做博士后还是访问学者,总有机会,我就安静地在人大校园等着你们,等着你们成长,等着你们与我们一起携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擦亮湘大法科的品牌,点亮湘大法律人的人生,以个人的微弱之光成就法治中国的“一米阳光”。

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同学们学业进步,祝福母校和学部明天更加美好!

*说明:本文为作者在2025年9月7日bevictor伟德官网,伟德国际1946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文字整理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与现场发言略有出入。特此说明。


Baidu
sogou